NC260-271FChapt.12馥榕
NC261F 12-1筱柔
小腦的橫切面(A)與縱切面(B),以初級裂(primary fissure)分為前葉(anterior lobe)和後葉(posterior lobe);並以後外側裂(posterolateral fissure)分隔後葉與小葉結狀葉(flocculonodular lobe)。
按形態結構和進化可分為:絨球小結葉flocculonodular lobe(原小腦或古小腦),小腦前葉anterior lobe(舊小腦),小腦後葉posterior lobe(新小腦)。
從外觀上看,小腦中間有一條縱貫上下的狹窄部分,捲曲如蟲,稱為蚓部vermis。 蚓部兩側有兩個膨隆團塊稱為小腦半球。 在小腦蚓部和半球表面有一些橫行的溝和裂,將小腦分成許多回、葉和小葉。 在這些橫貫小腦表面的溝和裂中,後外側裂和原裂是小腦分葉的依據。 後外側裂將小腦分成絨球小結葉和小腦體兩大部分,而原裂又將小腦體分成前葉和後葉。這樣,前葉、後葉和絨球小結葉便構成了小腦3個橫向組成的分部。 在小腦的分葉中,為了簡化命名,拉塞爾提出羅馬字的命名系統,他將小腦蚓部從前到後按Ⅰ~Ⅹ次序分成10個小葉;對小葉的半球部分,則在代表各小葉的羅馬字前冠以H,例如HⅥ即表示小腦第Ⅵ小葉的半球部分。
從發生學的觀點來看,絨球小結葉出現最早,是小腦最古老的部分,被稱為古小腦,它主要接受來自前庭核和前庭神經的傳入纖維,調節軀幹肌肉的活動,在維持肌緊張、身體平衡和姿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前、後葉的蚓部及後葉蚓部的後外側部出現得稍晚,稱為舊小腦,其主要功能與頭部和身體的本體感受和外感受的傳入信息有關,有調節肌緊張的作用;小腦半球的大部分和部分蚓部發展得最晚,稱為新小腦,它在人類最為發達,主要接受經腦橋接轉的來自大腦皮質的纖維,參與由大腦皮層發起的隨意運動的調節。 在位相性的活動和肌肉的協調運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NC262F 12-2婷婷
A. A section of the pontine tegmentum and cerebellum showing the deep cerebellar nuclei:dentate, emboliform, fastigial, and globose.
橋腦蓋和後腦的部分顯示出深刻的小腦核
B. An anatomical illustration of a dissected dentate nucleus with a portion of the cerebellum.
一個齒狀核伴隨著小腦一部分的解剖說明
橋腦是哺乳動物腦的一部分,位於延腦上方,及小腦與第四腦室下方。為連接延腦與小腦的寬馬蹄形橫走神經纖維團,亦為在顏面區與腦間傳遞感覺訊息與運動神經衝動的第四對腦神經之始點或終點,並為連接腦皮質與小腦的神經纖維通路。橋腦為大腦-小腦徑的延遲站並和延髓共同調節呼吸速率;延髓則含有一些調節心跳、呼吸和血壓的生命中樞,以及嘔吐、咳嗽、吞嚥的反射。
NC263F 12-3郁文
小腦皮質
小腦表面有許多平行的橫溝,把小腦分隔成許多小葉片。每一葉片表面是一層灰質,即小腦皮質,皮質下為白質(髓質)。小腦皮質從外到內明顯地分3層(圖7-33)。皮質內的神經元有星形細胞、籃狀細胞、蒲肯野細胞(Purkinje cell或稱梨狀細胞)、顆粒細胞和高爾基細胞(Golgi cell)5種(圖7-34)。
1.分子層此層較厚,神經元較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小型多突的星形細胞,軸突較短,分布于淺層。另一種是籃狀細胞,胞體較大,分布于深層,其軸突較長,與小腦葉片長軸成直角方向並平行于小腦表面走行,沿途發出許多側支,其末端呈籃狀分支包繞蒲肯野細胞的胞體並與之形成突觸。
2.蒲肯野細胞層由一層蒲肯野細胞胞體組成。此種細胞是小腦皮質中最大的神經元,胞體呈梨形,從頂端發出2~3條粗的主樹突伸向分子層,樹突的分支繁多,形如側柏葉狀或扇形,鋪展在與小腦葉片長軸垂直的平面上。軸突自胞體底部發出,離開皮質進入髓質,終止于小腦內部的核群。
3.顆粒層 此層由密集的顆粒細胞和一些高爾基細胞組成。顆細胞很小,胞體直徑與淋巴細胞近似,有4~5個短樹突,樹突末端分支如爪狀。軸突上行進入分子層呈“T”形分支,與小腦葉片長軸平行,稱平行纖維(parallel fiber)。平行纖維穿過一排排蒲肯野細胞的扇形樹突,與其樹突棘形成突觸(圖7-35)。一條平行纖維可與400多個蒲肯野細胞建立突觸,每個蒲肯野細胞與一條平行纖維之間只有一個突觸連接;但一個蒲肯野細胞的扇形樹突有20萬~30萬條平行纖維通過,故一個蒲肯野細胞的樹突上共有20萬~30萬個突觸。高爾基細胞的胞體較大,樹突分支較多,大部分伸入分子層與平行纖維接觸,軸突在顆粒層內呈叢密分支,與顆粒細胞的樹突形成突觸。
※資料來源: 神經節、脊髓、大腦皮質和小腦皮質的結構
http://big5.51daifu.com/medical_books/2007/0307/F4ED59B02961ED3FH126949.shtml
圖片
NC264F 12-4穎萱
傳出和傳入小腦主要是透過下、中、下小腦腳來傳輸。橄欖小腦神經纖維透過中小腦腳從腦幹和脊椎傳達到小腦,透過中小腦腳的大腦皮質與橋腦間和橋腦與小腦間的神經纖維構成了主要的小腦傳入系統。在上傳到對側動作皮質和下傳到腦幹網狀核與脊椎時,上小腦腳的輸出神經纖維在中腦的地方交叉。
NC266F 12-5宏舜
神經訊息經脊髓到大腦皮質一定要經過腦幹和間腦,簡單來說,間腦的功能是訊息整合器,整合所有通往大腦的訊息(嗅覺除外)。故來自脊髓的所有體感覺以及顏面感覺、視覺、聽覺、味覺等訊息皆須經由間腦的整合後,才能傳給大腦判讀。
來自脊髓的體感覺---包括負責傳遞痛覺、溫覺、壓覺的前外側系統(anteriorlateral system)與負責傳遞精細觸覺與震動覺的背柱(dorsal column),其神經傳遞路徑是:
感覺接受器→脊髓→腦幹→間腦→大腦。
至於顏面的體感覺---主要是由三叉神經負責,當然就不會經過脊髓了,其神經傳導路徑為:
感覺接受器→腦幹的三叉神經核→間腦→大腦。
而視覺,傳導路徑不會經過腦幹。其傳導路徑是:
視網膜→經視徑(optic tract)抵達間腦→大腦皮質。
而嗅覺,不但不會經過腦幹,也不會經過間腦。傳導路徑為:
嗅神經→經嗅徑(olfactory tract)直接抵達大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