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184TT Chapt.07
NC184T01英仁
Adaptation
調適,即減少感覺器官對連續刺激的敏感度。
Where in this chapter is this term used? In which context?
NC184T02瑞鴻
Analgesia
《名》1.痛覺缺失.2.止痛.
參考網站:http://dict.vghtpe.gov.tw/ This is only the tool you use
But this is the answer you find by using this tool:
http://dict.vghtpe.gov.tw/search.php?word=Analgesia&Submit=+%ACd%B8%DF+&prefix=
So which one should you better quote?
不再受到痛知覺刺激的疼痛,是神經疾病。
NC184T03宜菁
anesthesia
麻醉學
Do hyperlink for the term麻醉學or quote you Wikipedia source here.
麻醉學是一門運用藥物和其他方法來令病人對手術或者一些會導致病人不適甚至帶來痛苦的醫用診斷或治療手段失去知覺的醫學科目,通常用於手術或急救過程中。且一般根據用藥份量而將本科分為局部麻醉學和全身麻醉學兩部份。 現代麻醉學是一門尖端技術和藥物使用的試驗場,許多最新技術往往應用於該學科,因為或許在很多需要救命的病人中才可以找得到願意以死相試的病例。
麻醉學的歷史
中國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對麻醉學問有研究。相傳華佗就是第一位採用印度傳來的草藥進行
現代醫學首次運用麻醉技術的記錄,在1842年
1846年,當時一名美國牙醫師William T. G.Morton,在美國波斯頓麻州總醫院,公開展示以吸入乙醚方式麻醉一名病患,完成頸部手術。
1844年,牙醫師Horace Wells在友人協助下,接受笑氣麻醉,拔掉自己的大臼齒。
NC184T04熲齊
Chordotomy: 脊髓神經前側tracts之切開
(参考資料)圖片: Quote the web address for this picture here
NC184T05 encapsulated endings松儒(缺)
NC184T06侑倫
epicritic
Etymology:
Greek epikritikos determinative, from epikrinein to decide, from epi- + krinein to judge — more at certain
Date:
1905
: of, relating to, being, or mediating cutaneous sensory reception marked by accurat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small degrees of sensation
http://www.m-w.com/cgi-bin/dictionary?book=Dictionary&va=epicritic
Origin: G. Epikritikos, adjudicatory, fr. Epi, on, + krino, to separate, judge
http://cancerweb.ncl.ac.uk/cgi-bin/omd?epicritic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search?q=epicritic&r=66
http://medical-dictionary.thefreedictionary.com/epicritic
http://activate.lww.com/semdweb/internetsomd/ASP/1514603.asp
精微感覺 ─ 又稱為dorsal column-medial lemniscal system,此有大型髓鞘的背側脊柱系統不僅能快速產生脈衝,也能表現人體表面的精確位置。
NC184T07 expanded tip endings仁釧 (缺)
NC184T08馥榕
Free nerve endings
Free nerve endings游離神經末梢 – small and slowly conducting mechanoreceptors. Associated with pain and temperature.
為小且傳遞緩慢的機械性受汽,與痛覺及溫覺有關。
P.165,166,166t
參考資料
SOMATOSENSORY PATHWAYS FROM THE BODY
THE REFLEX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TRANSDERMAL MEASUREMENT 圖片
NC184T09雁之
graphesthesia
Discriminative sensory ability used to recognize the outline of letters, words, or symbols written on the skin surface.
皮質對於知覺能力的區別被用在於分辨字母,單字或符號
NC184T10智源
kinesthesia
中文名稱:肌肉運動感覺
名詞解釋:Internal awareness of the range and direction of limb movements
中文翻譯:對肢體運動方向以及內在的知覺
名詞補充:
the sense by which position, weight and movement are perceived.
圖片:
圖片來源:http://www.google.com/webhp?sourceid=navclient&ie=UTF-8
附註:這個單字源自於希臘,指的是肌肉、關節、韌帶部分等身體部分的活動偵測以及觀察。
補充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Kinesthesia
NC184T11珮馨
proprioception
術語翻譯:本體感覺
術語解釋:身體部位的位置的感覺,與其他鄰居身體部位的聯繫關係。但他並非像一些由外在刺激引起的感覺(像視覺、味覺、嗅覺等等)他是一種由內在刺激引起的感覺,本體感覺是獨特的感覺方式,提供獨自的回饋在身體內部的狀況。這個感覺是對於移動是否要力量,以及各種各樣的身體部位關於彼此的地方設置。
NC184T12心妤
protopathic
原始的感覺系統,其包含了痛覺、溫度、粗糙的觸覺
Proto-表示「最初」;「原始」
-pathic表示「療法的」;「感受的」
NC184T13姿蓉
Referred pain-牽涉性疼痛
內臟器官的疼痛感覺像是從身體其他部位引發的。對這個假性定位的解釋是內臟器官結構沒有獨立的傳入途徑,反而是他們在背根神經節上的相同神經元的突觸也接收來自表層結構的軀體感覺。
補充
痛覺之分類
痛覺依據其分佈知區域可分為兩種:
(1)體表痛:又可分為淺層或深部的痛。
(A)淺部的痛:即在皮膚上所感覺到的疼痛,此部分的痛覺易定位。易言之,即可觀察疼痛的位置。按其特性可分為針刺痛、刀割痛、灼痛、撕裂痛等數種劇痛。
(B)深部的痛:如肌肉、肌腱、肌膜、關節等部位的疼痛,痛覺定位較差。換言之,即不易察覺疼痛的位置。如注射高張鹽水入骨膜及骨韌帶或損傷骨關節時,因引起鄰近骨骼肌產生收縮,而喚起痛覺,各深層組織對痛覺的敏感度也不一樣,骨膜的閾刺激最低,而韌帶、關節纖維囊、肌腱、肌膜和肌肉則依次逐漸增高。就游走神經末梢在上述該等組織分佈密度而言,痛覺閾值刺激越低,則分佈的密度亦越多,深部組織痛跟內臟痛一樣亦可按其特性分為脹痛、鈍痛、絞痛等數種持久性的疼痛。
(2)內臟痛:
內臟平時不易發生主觀的感覺,如有感覺時,皆近於痛覺。內臟不易定位,且常伴有噁心、出汗及血壓變化等現象,甚至於有時發生牽涉性痛。所謂牽涉性痛,就是內臟痛可以轉移至體表面上。換句話說,內臟所發生痛之部位與實際感覺部位不一樣。至於發生牽涉性痛最主要的條件,就是內臟真正發生痛覺之部位與實際感覺之部位之感覺纖維,必進入同一節脊髓。例如:由心臟來的傳入纖維進入T1~T4(胸脊柱第一至第四節),由左臂皮膚來的傳入纖維亦進入同節胸脊髓,因此心臟引起痛覺可以轉移至左臂皮膚。膽囊痛可以至鼠蹊部和睪丸。
腎臟痛通常感覺在該器官之後,可是有時轉移到下腹部肚臍兩吋處。其他尚有胃痛,因胃炎而引起的灼熱可轉移到胸部前面或是上腹部。食道痛通常轉移到喉部、下頸部、手臂或是胸部中線。若食道下端(靠近胃幽門)發生痙攣而喚起疼痛,則會轉移到心臟表面。其實此與心臟痛完全無關。子宮頸痛乃經由腹壁內臟之感覺神經傳遞。經痛引起下腹部痙攣痛,此乃經由交感神經來傳遞。因之切除下腹神經常可解除痛覺。
內臟痛之原因:(A)平滑肌作持久收縮如胃做劇烈收縮可產生痛覺。(B)中空內臟器官突然脹大如輸尿管受尿結石撐脹而產生痛覺。(C)內臟充血。(D)內臟突受牽動如腸繫膜受牽動而產生痛覺。(E)化學刺激物,如胃酸過多而引起胃痛,偶爾亦有胃分泌液經由潰瘍裂口漏入腹內膜,而刺激廣大區域的痛覺纖維,此種痛通常是極為嚴重的。
牽涉性痛之原因
(1)聚合理論:
體表與內臟傳入纖維聚合於脊髓視丘神經元,經由脊髓視丘束上行達視丘,最後終止於大腦皮層感覺區。因體表痛較內臟痛更為尋常,久之使我們熟悉體表痛之定位。當內臟傳來衝動與來自體表之衝動聚合於同一條達大腦的纖維,可使內臟痛投射於體表。
(2)使容易理論:
脊髓視丘神經元接受來自體表區域傳來衝動閾下刺激,僅可以產生局部興奮性,不能產生可上達大腦之興奮傳導。如此時,再加上內臟傳來之衝動刺激,則可以使原先脊髓視丘神經元興奮性逐步地提高,並變成傳導性之衝動而上行至大腦皮層。
NC184T14齡萱
sensory receptors 感覺受器
一、 人體的神經系統
1.人體的神經系統包括腦、脊髓和神經,基本分類如下:
(1)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本質柔軟,分別位於腦殼和脊柱中,藉以獲得保護;且表面有包膜,可以防止運動時和頭骨或脊椎骨碰撞。
(2)體神經分布於身體各處,依照傳導的方向可區分為:
¬感覺神經:將訊息自受器傳導至腦或脊髓的神經,叫做感覺神經。
運動神經:將命令自腦或脊髓傳至動器的神經,叫做運動神經。
中樞神經 (腦、脊髓)
2.神經傳導路徑:
刺激→受器→感覺神經→ →運動神經→動器→反應
二、 中樞神經─腦和脊髓街
1.腦:人腦的主要部位包大腦、小腦和腦幹。腦的體積雖小,需氧量卻很大,短時間氧氣供應不足,會使人暈倒;長時間缺氧會使腦受到嚴重損害,可使人癱瘓或死亡。
(1) 小腦:位於大腦的下方,也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小腦的功能在協調全身肌肉的活動,以維持身體的平衡,所以動作敏捷的動物如鳥類,其小腦特別發達。
(2) 大腦:人類的大腦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控制右半身的活動,右半球控制左半身的活動。各半球分成很多區域,分別主管運動、感覺、語言、記憶和思考等。
(3) 腦幹:腦除大腦與小腦外,其它部分合稱腦幹。腦幹能控制心搏、呼吸、體溫及飲食,並能控制吞嚥、咳嗽、噴嚏、眨眼、嘔吐及唾腺分泌等各種反射作用。腦幹受損,易導致死亡。
註:腦幹的延腦具有控制心搏、血管收縮及呼吸的中樞,因與生命息息相關,俗稱生命中樞。
2. 脊髓:接於腦幹的下方,呈長管狀。
(1) 脊髓管理頸部以下皮膚的感覺和肌肉的隨意動作,能將身體各部(頭部除外)傳來的刺激向上傳達到腦;或將腦的命令傳達至身體各部。
(2) 脊髓能命令四肢產生反射動作,所以有反射中樞之稱。
三、 周圍神經─體神經和自主神經
1. 體神經─腦神經和脊神經
(1)腦神經:由腦發出的腦神經,共有12對,分別分布在眼、耳、舌、鼻、頭部肌肉、肩部肌肉和內臟等部位,以傳遞訊息。
(2)脊神經:由脊髓發出的脊神經,共有31對。分布於軀幹、四肢及內臟。
2. 自主神經:自主神經分布於內臟,可以調節心臟搏動、消化管的運動以及唾腺的分泌等,這類反應是自主的,也就是大腦意志不能控制的。
四、 反射
1. 手遇熱燙縮回的訊息傳導途徑,其傳導途徑係由受器至脊髓,再由脊髓至動器,因不涉及腦部的意識,叫做反射。
(1) 反射常發生在瞬息之間,所以十分快速,在日常生活中,是用來應付外界制激的緊措施,也是爭取時間和節省腦的負擔的有效方法。
(2) 眨眼、噴嚏以及唾腺分泌等,也都是反射作用,而這些反射的協調中樞都在腦內,所以腦也有反射的功能。
註:小腦及腦幹控制不需學習的本能行為,和大腦的意識無關,均屬反射作用。
2. 手碰到燙物,不僅發生反射,將手立刻縮回,並且脊髓可以將這一訊息傳至大腦,是引起痛的感覺。感到痛與大腦的意識有關,所以不算是反射作用。
【說明】手碰到燙物的反應,脊髓的傳導方向有二:
(1) 往下:手碰燙物時,脊髓接受刺激訊息後,將命令往下經運動神經傳至反應部位,使手收縮。
(2) 往上:脊髓下令手收縮,同時將刺激的訊息往上傳至腦部,而有”痛”的感覺。
資料來源: http://www.ocit.edu.tw/~liaw/ps_2.htm
NC184T15承樺
spinocerebellar
脊髓小腦
The spinocerebellar tract is a set of axonal fibers originating in the spinal cord and terminating in the ipsilateral cerebellum. This tract conveys information to the cerebellum about limb and joint position (proprioception).
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inocerebellar
NC184T16嘉芸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腦的神經傳導途徑
Two spinal cord tracts carrying afferent nerve fibers to the thalamus; includes two principal tracts, the lemniscal and the extralemniscal systems.
一. the lemniscal system: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腦側束
二. extralemniscal systems : 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腦腹側束
NC184T17寬哲
Stereognosis
Identification of objects by tactual sensation of shape texture, and size.
形體感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