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1720姿蓉
作業-課本分工
NC001L 017
Appreciate the rationale for using technical concepts for solving neurologic problems
理解科學概念的原理來解決神經學上的問題。
可從課本中第18頁的TECHNIQUES FOR SOLVING PROBLEMS WHEN LEARNING NEUROSCIENCE章節中找到詳細的講解。
NC026TT21
Malignant-惡性腫瘤
補充
惡性腫瘤即是癌症,為一種疾病。它是由控制細胞生長增殖機制的失常而引起。癌細胞除了生長失控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浸潤,invasion)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它部份(遠端轉移,metastasis )。
癌症有許多類型,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以及是否發生遠端轉移。醫生可以根據受檢查者的活體組織切片(biopsy)或經手術取得的組織,甚至是生物標記(biomarker)的含量做出診斷。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
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失活的致癌基因被激活,將細胞導入到癌變狀態,但主要還是因為一些與控制細胞分裂有關的蛋白質出現異常。導致這種局面,既可能是為該蛋白編碼的去氧核糖核酸因突變而出現了損傷,轉譯而出的蛋白質因此也出現錯誤。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需要許多突變發生,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過程受到干擾。
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還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中,激活致癌基因。但突變也會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發生在生殖細胞的突變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去氧核糖核酸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年紀越大得到癌症的機會也隨之增加。美國每年逝世的5個人當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這一數字在世界範圍則是十萬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癌症在已發展國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NC048F2-23
Frontal (A) and lateral (B) views of the brainstem reticular formation.
腦幹網狀結構的正面和側面觀看圖。
NC081TT02
Arachnoid trabeculae -蛛網膜小樑
藉以當作蛛網膜的腦膜和軟腦脊膜間的小樑來維持蛛網膜下腔空間的纖維組織。
NC093F3-12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pontomedullary junction through the rostral pole of the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and facial nuleus.
經過下橄欖核和顏面神經核吻極的pontomedullary junction橫段切面圖。
NC113TT28
Semiovale center-半卵中心
位於大腦皮質下方的白質中的物質。
NC130TT15
chromosomes-染色體
補充
每一種生物 ,其每一個細胞內都含有特定數目的染色體 (見表1)。譬如,任何正常人其每一細胞內擁有46個染色體(即23對) (見圖1),動、植物中也有擁有46個染色體的,但生物並不是以染色體的數目來區別、分類,如:某種蛔蟲細胞內祇有兩個染色體、果蠅有8個、豌豆14個、穀類20個、蟾蜍22個、老鼠42個、馬鈴薯48個、蝦類超過100個、,某些螃蟹有200個,但大多數動、植物之染色體數平均在10~50個左右。
染色體的名稱來由:當一個細胞被適當的化學方法固定而加以適當的染色時,染色體在光學顯微鏡下就可以看到(當然,與其他核內組織也可用相對比顯微鏡在(活)細胞中看到。染色體在細胞內以不規則網狀串和粒體出現稱「染色質」(chromatin)。精子與卵子只有一套完整的染色體,稱單元體(haploid);當卵受精時,兩套單元體結合成二倍體(diploid)。
正常情況下,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每一對在結合的形式、長度、形狀、及出現環節或收縮等各方面均不相同,當細胞分裂時之凝縮,細胞學者很容易區分不相同的對數,成對的染色體稱「同源染色體」(homologous chromosomes),基本上,它們攜帶相同特徵的訊息。
染色體由核酸(nucleic acids)或DNA(deoxyribonucleic acid,即「去氧核醣核酸」)及蛋白質組成(見表1)。核酸和蛋白質一樣,是大而複雜的分子。密斯雪(Friedrich Miescher)在1870年中第一次從膿細胞中分離而得,以它產生酸性和第一次確認是來自細胞核的事實而得名。
核酸是由許多核甘酸(nucleotide)構成,它含有碳、氫、氧、氮、和磷等元素。核酸有兩種主要形式:去氧核醣核酸(簡稱DNA)和核醣核酸(ribonucleic acid,簡稱RNA),DNA是構成染色體的主要成分,它攜帶遺傳信息,細胞可依據DNA的遺傳信息合成RNA,而RNA能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此外,細胞中儲存能量並供應能量的主要物質---三磷酸腺甘(Adenosine triphosphate),簡稱ATP,也是核甘酸的一種。
NC130TT65
Trilaminar embryo-三層胚胎
第三週的人類胚胎。
補充
胚胎及胎兒的生長發育
胚胎的生長發育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胚胎前期(Preembryonic Stage)、胚胎期(Embryonic Stage)及胎兒期(Fetal Stage)。
◎胚胎前期
又稱卵子時期,指受孕後到原始絨毛出現為止,約14天,此階段是以快速的細胞增殖及細胞分化成各種胎膜、胚層為特點,此部分已於本章前面描述過。而在此時期末了,受精卵已完全著床於子宮內膜。
◎胚胎期
胚胎期是指胚胎前期末了到胎兒身長3公分左右為止,亦即受孕後第三週至第八週,為個體發展中最重要的階段。此階段的特色是細胞快速的分裂、器官雛形的建立;此時期也最易受環境因子的傷害,諸如病毒、藥物、輻射線及感染等。在胚胎期若受到不良因子的影響,會導玫先天異常(見圖4-14)(Moore,1993)。在此階段末了,主要的器官已成形,胚胎內的胎兒已具有人形了。
◎第三週
在受孕第二週時,胚胎成長的速度漸緩慢,主要是開始建立有效的交換系統,以供胚胎營養。在第三週時,接合子已著床,胚胎呈現一個圓盤型的胚胎層,它是由二層組織組成,即胚胎外胚層和胚胎內胚層,原始線(Primitive Streak)由外胚層及內胚層之間細胞遷移而產生,往後並形成中胚層。
在第三週時除了三個胚胎層的形成外,胚胎從圓盤形增長為梨形,頭端較寬而尾端較窄。外胚層的中線形成神經板(Neural Plate),後來逐漸發育成頭部及脊髓。脊索(Notochord)是由原始線發育而來的。脊索將形成胚胎的中軸及原始的骨骼支柱。中胚層在脊索兩邊變厚,形成二條垂直線,於第三週結束時,中胚層形成成對的體節(Somites),後來可發展為脊柱的脊椎(Verbebra)。
心臟、血管及原始血球於第三週發育形成,且在卵黃囊及尿囊開始有血管的形成,而尿囊內的血管後來變為臍帶血管。在胚胎及管狀心臟之間開始有血液循環。於第四週末時,管狀心臟會產生規律性的節律。原始的血球也在第三週形成,以利於營養物質的交換。
◎第四週
胚胎在第四週時,發展得很快速,身長約3.5mm,重量約5mg。胚胎在早期為直長的梨形,由於頭部的變大及尾部的形成,因此使胎兒身體呈彎曲狀。四肢有芽狀突起形成,雖然臉部器官構造不明顯,但可看出眼睛的眼凹(Optic Pits)及晶狀聽板(Lens Placodes)。鰓弓(Branchial Arch)後來發育成上頷及下頷。成對的體節由枕部起以頭尾相連方式,並和神經管平行,在第28天時,有30~40對的體節產生。
喉氣管溝(Laryngotracheal)及肺芽胞(Lung Buds)形成呼吸系統;卵黃囊形成腸胃系統;芽胞並分化成食道、胃、肝臟及脾臟。循環系統於第四週末了產生規律的心跳,胎盤也是在此時間內成形。
◎第五週
在懷孕前半段計算胎兒身高是以坐著的姿勢測量,即由頭部到臀部的身長(Crown-Rump Length;CRL),在懷孕的後半段則以站立的姿勢來測量,即由頭部到足跟的身長(Crown-Heel Length;CHL),如圖4-15所示。在第五週時以CRL的測量方式,胎兒身長約4~8mm,胚胎呈C字型,體重約5~50mg。
在這週,體節也增至42~44對。心臟開始有心室、心房的劃分,同時胎兒的上肢開始分化,手板也慢慢出現。腦部劃分成五區,腦神經也可以辨認出來。
◎第六週
身長約8~14mm,體重50~400mg。在第六週,頭部發展迅速,並佔整個身體中很大的比例,而臉部的外觀如眼睛、外鼻口(Nares)、上唇耳道及上下頷已形成,同時腭(Palate)也開始發展。軀幹隨發展時間變得較直。
胎兒在這週四肢有更進一步的分化,手臂的肘部及腕部出現,指狀凸起慢慢發育成手指,下肢發展的速度則較慢。心臟已具有大部份的特徴,心臟瓣膜形成。肝臟開始產生紅血球,胎的循環於此時間開始。胚胎在早期有一尾部,於第六週後漸漸退化。
◎第七週
身長14~20mm,體重為400~1000mg,受孕第40~50天時,是發展的關鍵期。頭部大腦半球開始形成,眼睛從後方往前面移動,兩眼距離變近,雙眼皆睜開,眼臉開始發育。口腔內的舌頭及腭也形成。四肢也有相當的改變,手的肘部及腕部可彎曲,手指由蹼狀指變得較修長,腳趾也開始分化,藉由X光攝影,可在某些骨骼中看出骨化中心(Centers of Ossification)。在第七週以前,消化道和生殖泌尿道原本為一條有盲端的管子,第七週後,便分開為管狀構造。腎臟及內生殖器已漸形成,外生殖器開始發育,但性別不能確定。腸胃道在臍帶部位進入胚體外胚腔(Extraembryonic Celom),並快速的生長,此期胚胎已具基本的內外構造。
◎第八週
身長21~30mm,體重為1000~3000mg,在胚胎期的最後一週,胎兒已長得跟人的形狀類似,大腦半球快速的成長,使頭部佔胚胎重量的50%。臉部和軀幹仍繼續發展,外耳成形,眼睛繼續往前移,手指變得更修長,腳趾也明顯可看出,但性別仍未確定。胎兒通過臍帶的循環系統已建立,較長的骨骼開始形成,神經肌肉也正迅速的發育中。
◎胎兒期
指受孕第九週到孕中止前。胚胎期的結束,所有的主要器官系統和外觀不是都已建立,就是已經開始,於是胚胎便進入下一個階段──胎兒期。在未來的七個月中,胎兒將會持續的成長,同時隨著各器官的發展,會使其功能更精進。在胎兒期胎兒較不受有害物質如藥物、病毒、輻射線的影響,但這些有害物質仍會阻礙正常的器官功能發展,特別是頭部。
◎第九到十二週
在這時期,胎兒生長快速,身高(CRL)為前一週的一倍,約5~8公分,重量為8~14公克。胎頭在第九週時,約占身長的一半。自第九週起,軀幹的生長速度較快。胎兒頸部已可和頭部軀幹區分,小小的下巴向後傾,兩耳位置偏低,鼻子凸起成形。在第八週時上下眼臉是閉合的,直到第七個月時才打開,唇部已有模糊構造。
上肢已發展達成人正常的比例,且手指已經可以握拳,而下肢的發育較慢,第十週時胎兒已開始成人形。腎臟開始產生尿液,胃系統從口到肛門的通道己打開,胎兒開始吞嚥羊水,膽汁也開始產生。在第十二週胎兒的外生殖器已有明顯的分化,性別也可確定了。胎兒紅血球最初是肝臟製造,到了第十二週,脾臟取代肝臟開始組血球生成的功能。
◎第十三到十六週
第四個月時,胎兒更具人形,眼睛往前移動,隨著頸部及頭部的生長,耳朵跟著往上移。由於身體的發育,頭部佔軀幹的1/3,胎兒的身長(CRL)約為8~14公分,體重約14~200公克。
胎兒的皮膚非常薄,血管可清楚的看見。此時期開始出現胎毛,尤其是頭部。骨骼肌肉組織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十六週時,經X光清楚的看出骨化中心。胎兒軀幹變得較直,下肢發育得比上肢長。雖然母體仍未有胎動感,胎兒可在子宮內頻繁的活動。在超音波下可看出胎兒吸吮手指、吞嚥羊水。同時並有胎便的產生。肝及胰臟開始製造某些腺體,汗腺正形成中。在這段期間,胎盤已完全形成。
◎第十七到二十週
母體在十七到二十週時,第一次感覺到胎動,稱為初覺胎動(Quickening),於恥骨聯合上方可用胎心音筒監測胎兒心跳。此時胎毛覆蓋全身,尤其是肩部。頭髮、睫毛及眉毛開始發育,指甲可清楚的看見。下肢也完全成形了。
胎兒脂肪發達,全身被一層乳酪狀的胎脂(Vernix Caseosa)所覆蓋使胎兒在羊水中有浸潤作用。若缺乏胎脂,其上皮組織容易龜裂及變硬。棕色脂肪(Brown Fat)是胎兒熱量來源,這層特殊的脂組織分佈於全身不同的部位。藉脂肪酸的氧化而產生熱量。
胎兒肺部發展仍持續,支氣管基本上已完成分化,絡端氣囊(Terminal Air Sac)(後發育成肺泡)及肺的看細管開始形成,但氣體的交換仍未開始,在此時期末了,胎兒的身高(CRL)約19公分,體重約435~465公克。
◎第二十一到二十四週
在此時期,胎兒主要是體重的增加,身體也更成比例,由於缺乏皮下組織,所以皮膚看起來有皺褶且呈淡紅色,全身仍被胎脂所覆蓋。手及腳的皮膚較厚,在手掌及腳底形成紋路稱為手紋(Fingerprint)及腳紋(Footprint)。
胎兒會有抓握反射(Grasp Reflex),並於第二十四週起會有驚嚇反射(Startle Reflex)。胎兒頭髮佷長,眉毛及睫看也已形成,眼睛的基本構造已完成。此時胎兒由頭部到足跟的身高(CHL) 約為28公分,重約780公克。
◎第二十五到二十八週
由於胎兒皮膚呈紅色、有皺褶,所以看起來像個小老頭。皮下脂肪開始堆積。第二十八週時,胎兒已可以適應子宮外生活,但由於呼吸系統中肺泡及肺的功能仍不成熟,但仍可提供氣體的交換。胎兒若在此時期出生,必須加強照顧才可使他存活並減少合併症的發生,但死亡率仍高。
腦部快速的發展,神經系統開始引導節律性的呼吸運動,並可部分控制體溫(Moore,1977)。眼瞼的融合處開始打開,並可由神經系統控制睜眼及閉眼。假若胎兒是男性,睪丸開始下降到陰囊了。此階段全身身長約35~38公分,重量1200~1250公克。
◎第二十九到三十二週
由於脂肪和肌肉組織的發育而使胎兒體重增加。骨骼在此期充分的發展,但骨化未完全,所以骨骼看起來軟而有彈性。礦物質如鐵、鈣、磷開始在體內貯存。皮膚皺褶減少,並有較飽滿的外觀,胎兒看起來皮膚呈粉紅,同時厚度也增加。指甲在三十二週時延伸到手指的末端,且質地堅硬。男胎的睪丸大多已進入陰囊內,或仍在腹股溝中。胎兒身長約為38~43公分,體重約2000公克。
◎第三十三至三十六週
胎兒的身體弓四肢變得更加飽滿,皺褶更少,皮膚表面仍有胎脂覆蓋,胎毛開始消失,在第三十六週後,胎兒的生長速度變慢。早產兒的存活力隨妊娠週數的增加而提高。身長約42~48公分,體重約2500~2750公克。
◎第三十七到四十週
在第三十八週時,胎兒已足月,身長約為48~52公分,足月兒的體重約3000~3600公克,通常男胎比女胎重。胎兒皮膚光滑而且呈粉紅色,指甲超過指甲床。皮外脂肪堆積在此時最為明顯。大部份的胎毛已脫落,肩膀及上臂仍有少許的胎毛。在男胎,睪丸幾乎已進入陰囊,女胎其卵巢仍停留在腹腔直到出生為止,乳頭已發育。
在這時期,胎兒體積佔滿母體的子宮腔,並可決定最舒適的姿勢,四肢可任意的活動。由於子宮腔呈梨形,所以胎兒通常頭部在下方,胎兒胸部突出,但胸圍仍比頭圍小約1~2公分。在此時期,胎兒的睡眠週期已建立。胎兒外形受遺傳、營養及環境等因素所影響,環境的因素包括母體的年齡、懷孕的次數及受孕的胎數等。
NC151TT15
Epineurium -神經外膜
神經外膜(Epineurium)是包覆神經周圍的結締組織之最外一層。神經外膜內包含了供應神經養分及氧氣的縱行血管。神經外膜由脂肪組織與纖維膠原組織所組成。
NC163TT06
Specific nuclei-特殊核
丘腦核中的一組核可以投射決定性的訊息到指定的大腦功能皮質區,像是外側膝狀體就是與視覺相關而且投射到大腦主要視覺皮質區。
NC184TT13
Referred pain-牽涉性疼痛
內臟器官的疼痛感覺像是從身體其他部位引發的。對這個假性定位的解釋是內臟器官結構沒有獨立的傳入途徑,反而是他們在背根神經節上的相同神經元的突觸也接收來自表層結構的軀體感覺。
補充
痛覺之分類
痛覺依據其分佈知區域可分為兩種:
(1)體表痛:又可分為淺層或深部的痛。
(A)淺部的痛:即在皮膚上所感覺到的疼痛,此部分的痛覺易定位。易言之,即可觀察疼痛的位置。按其特性可分為針刺痛、刀割痛、灼痛、撕裂痛等數種劇痛。
(B)深部的痛:如肌肉、肌腱、肌膜、關節等部位的疼痛,痛覺定位較差。換言之,即不易察覺疼痛的位置。如注射高張鹽水入骨膜及骨韌帶或損傷骨關節時,因引起鄰近骨骼肌產生收縮,而喚起痛覺,各深層組織對痛覺的敏感度也不一樣,骨膜的閾刺激最低,而韌帶、關節纖維囊、肌腱、肌膜和肌肉則依次逐漸增高。就游走神經末梢在上述該等組織分佈密度而言,痛覺閾值刺激越低,則分佈的密度亦越多,深部組織痛跟內臟痛一樣亦可按其特性分為脹痛、鈍痛、絞痛等數種持久性的疼痛。
(2)內臟痛:
內臟平時不易發生主觀的感覺,如有感覺時,皆近於痛覺。內臟不易定位,且常伴有噁心、出汗及血壓變化等現象,甚至於有時發生牽涉性痛。所謂牽涉性痛,就是內臟痛可以轉移至體表面上。換句話說,內臟所發生痛之部位與實際感覺部位不一樣。至於發生牽涉性痛最主要的條件,就是內臟真正發生痛覺之部位與實際感覺之部位之感覺纖維,必進入同一節脊髓。例如:由心臟來的傳入纖維進入T1~T4(胸脊柱第一至第四節),由左臂皮膚來的傳入纖維亦進入同節胸脊髓,因此心臟引起痛覺可以轉移至左臂皮膚。膽囊痛可以至鼠蹊部和睪丸。
腎臟痛通常感覺在該器官之後,可是有時轉移到下腹部肚臍兩吋處。其他尚有胃痛,因胃炎而引起的灼熱可轉移到胸部前面或是上腹部。食道痛通常轉移到喉部、下頸部、手臂或是胸部中線。若食道下端(靠近胃幽門)發生痙攣而喚起疼痛,則會轉移到心臟表面。其實此與心臟痛完全無關。子宮頸痛乃經由腹壁內臟之感覺神經傳遞。經痛引起下腹部痙攣痛,此乃經由交感神經來傳遞。因之切除下腹神經常可解除痛覺。
內臟痛之原因:(A)平滑肌作持久收縮如胃做劇烈收縮可產生痛覺。(B)中空內臟器官突然脹大如輸尿管受尿結石撐脹而產生痛覺。(C)內臟充血。(D)內臟突受牽動如腸繫膜受牽動而產生痛覺。(E)化學刺激物,如胃酸過多而引起胃痛,偶爾亦有胃分泌液經由潰瘍裂口漏入腹內膜,而刺激廣大區域的痛覺纖維,此種痛通常是極為嚴重的。
牽涉性痛之原因
(1)聚合理論:
體表與內臟傳入纖維聚合於脊髓視丘神經元,經由脊髓視丘束上行達視丘,最後終止於大腦皮層感覺區。因體表痛較內臟痛更為尋常,久之使我們熟悉體表痛之定位。當內臟傳來衝動與來自體表之衝動聚合於同一條達大腦的纖維,可使內臟痛投射於體表。
(2)使容易理論:
脊髓視丘神經元接受來自體表區域傳來衝動閾下刺激,僅可以產生局部興奮性,不能產生可上達大腦之興奮傳導。如此時,再加上內臟傳來之衝動刺激,則可以使原先脊髓視丘神經元興奮性逐步地提高,並變成傳導性之衝動而上行至大腦皮層。
NC207TT10
Fovea-中央凹
黃斑中的浸潤區。位於黃斑中間的固定點,是負責視覺的敏銳性。
補充
正中凹(Fovea):位於視網膜中央位置的一個小凹陷叫做中央窩,此處即為視網膜上感光最靈敏的地方,最能仔細辨識末微的方。此部分的視網膜沒有桿狀細胞,而且所有的錐狀細胞都是細長形的,在此處所有的血管、神經節細胞、內核層,及叢狀層皆被移置於一邊,因此光線可毫無阻礙的直接照到錐狀細胞,對於正中凹視覺敏銳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NC224P01
65歲的大學教授抱怨她的耳朵聽力有困難,而且左耳伴隨有耳鳴、噁心和炫暈等症狀。
NC238L02
Describe the functions of the spinal structures.
描述脊柱結構的功能
關於這個學習重點可以在第239頁的CROSS ANATOMY OF THE SPINAL CORD章節中找到詳細的描述。
NC259TT16
Myoneural junction-肌肉神經接合點
α-lower運動神經纖維軸突的突觸連接到單一骨骼肌纖維上
能夠傳遞刺激至骨骼肌組織的神經元稱運動神經元。 軸突終幾乎與肌漿膜上的溝狀結構接觸其間以突觸裂相隔;位於軸突終端正下方的肌 漿膜稱為運動終板(motor end plate);神經元的軸突終端和肌纖維接觸的部位構成神經肌肉接合(N-M-J)。
NC272L11
Discuss neurolog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basal ganglia circuitry, such as Parkinson disease,
探討和基底神經節網絡系統相關的神經狀況,像是帕金森氏症、威爾遜氏症、杭停頓舞蹈症和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等。
在課本第281Basal Ganglia Diseases的章節裡有詳盡的探討。
NC298P02
一個61歲的男人在因為心臟病住院的時候中風了,她忽然覺得她的左手和左腳失去控制,也無法運動他的嘴巴。
NC316T15-06
嗅覺神經的功能描述
NC347P01
一個60歲的男人在大腦的內囊區和基底神經節有一些雙側的陷窩性發作(深層的皮層血栓)。
NC360T16-05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傳導物質比較。
NC377TT28
Preoptic-視神經交叉前的
位於是神經交叉上的下視丘前面部分。
下視丘是腦中男女差異已被妥善研究的區域。男性和女性下視丘的兩個區域前視區(preoptic area)以及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有很明顯的不同。
補充
下視丘之前視區
下視丘的這個區域涉及交配行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幾個物種,其雄性的前視區不論在體積,橫切面或是細胞的數量上,都較女性為多。男性此區域的體積是女性的2.2倍,細胞數目則為2倍。孩童在四歲以後才能在此區域看出顯著的差異。四足歲時,女孩此核的細胞數目減少。 此核對於行為的確切功能尚未完全釐清。
下視丘之視神經交叉上核
下視丘的此區域與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s)以及生殖週期(reproduction cycles)。 在此區域男性與女性的差異僅止於形狀:在男性,此核的形狀為球形,女性則顯得較長。然而,男女兩性在此核的細胞數目與體積上並無不同。視神經交叉上核可能影響此區域與腦部其他區域的連結,尤其是下視丘的其他區域。
NC395F17-13
促成血腦屏障的結構性質
NC404TT09
Peritoneal cavity-腹膜腔
體壁層和內臟腹膜間的腹部潛藏空間。
腹膜腔內部
NC421L04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the sodium Amytal infusion technique used for assessing cerebral dominance.
解釋阿米妥鈉浸潤法用來評估大腦半球優勢化的機制。
詳細的介紹可以在課本第431頁SODIUM AMYTAL INFUSION FOR ASSESSING CEREBRAL DOMINANCE章節中。
NC450TT10
Encephalopathy-腦病變
因為大腦退化性變性或是大腦結構改變造成的功能異常。
補充
大腦各腦葉的功能與功能障礙--概述
來源:新特藥房藥訊 發佈時間:2007-1-21 17:50:00
大腦半球的疾病或功能障礙可以是器質性的(有明確的結構性,化學性或代謝性機制),或者是非器質性的(原因不明).重性精神病與許多行為障礙屬於後一類.
器質性大腦功能障礙的分佈可以是局灶性的或者是全面性的.大多數局灶性障礙都是由結構性異常所引起(例如,佔位性病變,腦卒中,腦外傷,發育不良,瘢痕),通常隻影響大腦皮層局部的功能.相比之下,大多數全面性的障礙是由代謝-化學性障礙,或播散的結構性病變所造成(例如,瀰漫性炎症,血管病變或播散的癌腫).全面性的病變能引起大腦感覺與行為功能許多方面的改變,而且還時常影響到一些皮層下的系統,干擾覺醒水準,導致木僵或昏迷,或干擾意識性思維的正常整合,引起譫妄或癡呆.某些功能障礙,例如失用症與遺忘症,既可以由腦部局灶性病變引起,也可以由瀰漫性病變產生.
大腦皮層有大片的區域是屬於聯合區皮層,而專門表達感覺和運動功能的初級感覺區與運動區所佔的比例很小.感覺區直接接受來自周圍感受器的體感,聽覺,視覺和嗅覺的刺激,並且將資訊轉達至運動區.後者再將運動信號傳達到各橫紋肌,以調節隨意的身體活動.大腦皮層的其餘部位由聯合區皮層與邊緣系統皮層所組成,它們共同將各種感覺體會與天性及後天獲得的記憶進行整合,創造發展學習,思維,表達與行為.
局灶性腦部病變所產生的臨床影響主要取決於病變的部位和受損組織的數量.功能恢復的關鍵則是在於多餘貯備的程度,適應,剩餘的大腦的可塑性以及病人的年齡.
在成人中,有關體感,視覺功能和運動控制的初級皮層感覺區和運動區以及傳導通路都已高度地單側化,幾乎不存在多餘貯備;遭到直接損害時通常至少會留下某些永久性的障礙.過了兒童時代早期,言語功能和空間認知功能也愈來愈單側化,沒有多餘貯備.雖然來自左耳或右耳的聽覺可以到達雙側的顳葉皮層,但是有證據提示左側大腦半球是主側.聯合區皮層的許多各自分開的區域都具有或多或少重疊的功能;它們的這種功能上的多餘貯備往往可以使一部分腦區在功能上起到代償受損腦區的作用(稱為適應作用).在40歲以下的人群中適應作用較為常見.
可塑性是指腦部某些區域能引起功能上的改變,後者取決於刺激的性質和當事人的年齡.例如,在人的一生中,海馬的活動過程能將新的觀念與感受轉化為永久的記憶.在成人受到腦部損傷後,大腦的可塑性有助于思維,動作和感覺功能的重新學習,雖然作用的程度不高.最能表現齣可塑性的是正在發育中的大腦;例如,不滿8歲的兒童倘若作為主側的左側大腦半球遭受嚴重的損害,其右側半球通常能擔當起近乎正常的言語功能.
額葉 額葉影響學習到的運動活動和表達性行為的計劃與組織.一側大腦半球的中央前回,加上就在它前面的運動前區與輔助運動區,共同管理對側一半身體的技巧性肌肉活動的調節.運動前區和輔助運動區皮層也調控同側的技巧性運動行為,例如擊高爾夫球的動作.涉及運動前區的癲癇發作典型地表現為頭,眼,軀幹與肢體的對側轉動;起源於中央前回的癲癇發作則引起經典的Jackson型局限性運動性發作.
位於較前的額前區的損害所引起的行為改變,視病變的定位,大小和發展的速度而有所不同.單側的,直徑<2cm的病變,除了誘發癲癇發作,幾乎從不引起症狀.較大的病變,除非它們發展過快(數周或數月,而不是數年)或者累及雙側的額葉,也可能不產生症狀.患有額葉底部較大病變的病人會表現齣淡漠,對外界刺激不起注意,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無動於衷,有時還有二便括約肌失控.額極或額葉前外側病變的患者常對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不加考慮,容易分心,表現欣快,輕率,往往很粗俗,不顧社交禮節.雙側額前區遭到急性外傷後,喧鬧多語,煩躁不安,以及干擾社會秩序的行為可持續數天或數周,通常能自發地消退.
頂葉 頂葉的中央後回整合各種體感刺激,達到對物體的形狀,質地和重量正確的辨認.較為後外側的區域提供正確的視覺空間關係的感知,並將相關的感知與其他的感覺進行整合,創造齣對移動物體軌跡的意識.對身體各部位所處在的位置的意識也起源於這部位.在主側(左側)半球內,下頂葉區執行數學計算功能,並與言語辨認及文字記憶有密切聯繫.副側(右側)頂葉整合左半側身體與其環境的空間感知.
中央後回較小的病變引起對側手和軀體發生形體辨別覺障礙(觸覺辨認障礙).主側(左側)半球頂葉下部較大的病變通常伴有嚴重的失語;較輕的損害可引起失用,計算困難以及有時候左-右不分與失寫.副側頂葉急性損傷會使病人對左半身及其環境喪失感知,而對自己疾病的嚴重性產生忽視或失認.某些病人,特別是患有右側頂葉較大病變的老年人,會否認他們左半身明顯存在的癱瘓.他們之中有些人會陷入全面的精神錯亂.另一些病變較小的病人則在執行已經學會的動作操作時表現齣混亂;這種空間-用手操作的障礙稱為失用症.穿衣服以及其他一些學得很好的活動往往都不能執行.
顳葉 顳葉的活動涉及視覺辨認,聽覺感知,記憶與情緒.患有右側顳葉後天性單側損害的病人通常會喪失對非言語聽覺刺覺(例如音樂)的敏感度.左側顳葉的損害則會嚴重地影響言語的認識,記憶與形成.患有顳葉內側邊緣-情緒部位癇性灶的病人通常會發生部分性複雜性癲癇發作,其特徵是無法控制的感情以及異常的自主神經,認知或情緒功能.偶然,這些病人會發生性格改變,特徵性的表現是幽默感的喪失,對宗教哲理的入迷,以及強迫性思維與行為;男性病例還可有性慾的減退.
NC163Q3
3. Match each of the following numbered thalamic nuclei with its associated lettered statement.
1. ventral lateral a. precentral gyrus
2. ventral anterior b. premotor cortex
3. pulvinar c.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
4. dorsal medial d. prefrontal cortex
5. anterior nucleus e. cingulated gyrus
6.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f.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gyrus of Heschl)
7. medial geniculate body g. primary visual cortex (calcarine cortex)
NC420Q2
2. List at least three functional impair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logic involvement of the frontal, parietal, and temporal lob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