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for Communication Problems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NC4047思婷

NC4047思婷

NC021B1-02

【譯】臨床的問題解決: 學習神經學的基礎是損傷的位置和關鍵性有區別的診斷疾病。也許學習神經科學最大的挑戰是學習病人根本的、表面下損傷位置的相關症狀。解剖學上的或是結構上關於在感覺神經上神經軸突的點的知識對於臨床的問題解決是極重要的。對側坐落點的位置有助於確定如果腦傷的症狀展現在損傷位置的同一側或是對側。

NC027L12

Discuss the anatomy and functions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譯】討論自律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內容】NC075~NC077

NC065F2-40

Figure 2-40 A. Lateral view of the long intrahemispheric association fibers. B. Dissection showing the medial aspect of the left hemisphere to reveal the cingulum and fibers of hippocampus.

【譯】A.大腦半球內部聯合纖維的側面圖。 B.解剖圖顯示左半球中間的扣帶和海馬。

NC081Q4

Match each of the following numbered structure to its associated lettered cortical surface. 1. central sulcus a. dorsal-lateral 2. lateral sulcus b. vntral 3. supramarginal gyrus c. md-sagittal 4. angular gyrus 5. calcarine sulcus 6. olfactory sulcus 7. parahippocampal gyrus 8. collateral sulcus 9. orbital frontal cortex 10. olfactory nerve 11. cingulate gyrus 12. corpus callosum

【答】NC033F2-5NC033F2-7NC033F2-8NC033F2-10NC033F2-50

NC081TT25

Subdural space

【譯】硬膜下腔

【補充】

在背部脊椎裏有一層堅韌的膜分隔的硬膜下腔和硬膜外腔,是所有傳送陣痛的感覺神經經過的地方。

首先腦脊膜由外而內分為硬膜,蛛網膜及軟膜等三層,蛛網膜為腦脊膜的中層,由精細的結締組織所構成,與硬膜間之小空隙稱為硬膜下腔。蛛網膜伸出很多絲狀的構造連結到軟膜,兩層膜間有較寬的空間,稱為蛛網膜下腔,其內有腦脊。腦蛛網膜特化而成的蛛網膜絨毛突進上矢狀竇,腦脊液即由此被吸收到靜脈血液內。脊髓蛛網膜與硬膜一樣,其下端亦達第二薦椎的高度,而脊髓的下端僅到第一腰椎下緣的高度,因第三腰椎以下可進行腰椎穿刺而由蛛網膜下腔抽取腦脊液。穿刺的部位一般是經由第三與第四腰椎之間。第四腰椎的棘突由體表容易定位,因連接兩側髂前上棘的假想線通過此棘突。

NC113TT01

amygdaloid nucleus

【譯】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腦中與恐懼和快樂等情緒、與強化學習相關的一個部分,通過它,感覺刺激便與積極的或消極的價值聯系在了一起。神經回路向視覺刺激分配情緒價值的方式,在實驗上也許是這一體系最難以把握的一個方面。現在,對在學習過程中靈長類杏仁核神經活動所做的一個定量分析,識別出了不同的杏仁核神經類群,它們為視覺刺激的積極的或消極的價值編碼。而且,這些信號還能預測情緒學習什麼時候出現。這樣,杏仁核神經信號便形成對情緒學習所具有的視覺刺激做出行為和心理反應的基礎。

杏仁核附著在海馬的末端,呈杏仁狀,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在情緒,特別是恐懼中,具有重要作用。 杏仁核位於顳葉前部、側腦室下角尖端上方,又稱杏仁核複合體,一般分為兩大核群,即皮質內側核和基底外側核及前可仁區和皮質杏仁區。人類腦杏仁核的纖維聯繫至今尚未十分清楚。杏仁核的傳入纖維來自嗅球及前嗅核,經外側嗅紋終止於皮質內側核;來自梨狀區及間腦的纖維終止於基底外側核。杏仁核參與了中腦邊緣DA獎賞回路並接受下丘腦、丘腦、腦幹網狀結構和新皮質的纖維。杏仁核的傳出纖維通過終紋隔區、內側視前核、丘腦下部前區和視前區,越過前連合後,部分纖維經髓紋終止於韁核,而另一部分不進入髓紋而直接終止於丘腦下部、丘腦背內側核、梨狀區和中腦被蓋網狀結構。另外,杏仁核與前額區皮質、扣帶回、顳葉前部、島葉腹側之間有往返纖維聯繫。杏仁核的功能仍不十分清楚,大量動物試驗和臨床實踐證明,杏仁核與情感、行為、內臟活動及自主神經功能等有關。電刺激杏仁核,病人可表現恐懼、記憶障礙等精神異常,呼吸節律、頻率和幅度改變,以及血壓、脈搏、瞳孔和唾液分泌變化。

NC119F4-06

Figure 4-6 A 13-day-old human blastocyst is completely embedded in the endometrium. The dark region between the amniotic cavity and the secondary yolk sac is the bilaminar germ disc.

【譯】這是個被完全包覆在子宮內膜的13天大胚囊。在羊膜腔和第二期的卵黃囊之間的黑暗區域是雙層胚盤。

【補充】

General Embryology http://140.120.130.8/chencm/lab%20web/embryology/Chapter%203--2nd%20Week%20Embryo.pdf

Fig. 1 - Bilaminar embryonic disk,12 days; stage 5 1 Extraembryonic mesoblast 2 Amniotic cavity 3 Primary umbilical vesicle

NC130TT38

diploid

【譯】《名》有兩套同系染色體生物;《形》有兩套染色體的

【補充】

二倍體(diploid) 二倍體(diploid) 生命的構造 二倍體是描述真核細胞染色體數目的一種方法,通常用 “2n” 來表示。以人類等哺乳動物為例,一般的體細胞均具有兩兩成對的染色體(人類有36),也就是二倍體。而在產生精子或卵子的過程中,必須先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具有單倍體的生殖細胞 (各有36條,用n來表示),使成對的染色體兩兩分開,以確保精卵結合時染色體的總數會回到兩兩成對的情況 (2n),來達到染色體重組,而不會使染色體越來越多的目的。另外,對植物而言,在特定的條件之下也會產生三倍或四倍體的情況。

NC137F5-05

Figure 5-5 Peripheral nerve component.

【譯】週邊神經的組成要素。

NC151TT38

schwann cells

【譯】許旺細胞

【補充】

許旺細胞(Schwann's cell)其出現在周圍神經系統,形成髓鞘以將週邊神經系統的神經元所伸出的軸突進行絕緣包覆,髓鞘不會包覆整個軸突,許旺細胞間會留有間隙,被稱之為蘭氏結,以跳躍式傳導的方式使得神經訊號的傳導速度得以加快。 許旺細胞(Schwann's cell)具有吞噬能力,可清除細胞殘渣,提供神經元重生的空間。

NC174T7-06

【譯】主要的皮節通常表彰相關疼痛。

NC192F8-06

Figure 8-6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the rods and cones to light of various wavelengths. A. The scotopic luminosity curve. B. The photopic luminosity curve.

【譯】比較桿狀細胞和視錐的感光度(利用不同波長的光線)A. 暗視力的光度曲線B. 白天視力的光度曲線。

NC208L03

Discuss the function of outer, meddle, and inner ear.

【譯】討論詳述外耳、中耳、內耳的功能。

【內容】NC209~NC214

NC227L07

Explain methods used for assess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vestibular mechanism.

【譯】說明評價內耳前庭的機制完整性的方法。

【內容】NC235~NC236

NC250T11-2

【譯】肌肉伸直反射

NC271P03

【譯】一名52歲的教授有酗酒的問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 神經學家紀錄到以下症狀: 迷惘和困惑 抑鬱的人格 大步伐的模式 平衡受損不穩定的姿勢 出現適度的難以理解的言語 語言治療師的諮詢顯示: 不規則的動作交替速率 母音的延長 歪曲的子音 音量的變異 絮亂的呼吸 短期記憶的遺忘 大腦的MRI顯示外環前額區的衰退和腦幹的背側區域的衰退。

NC288Q2

List two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nating hemiplegia.

【譯】alternating hemiplegia:交替性偏癱

【答】 除特發性AHC外,本病可見於伴有較廣泛的腦血管病變的各種疾病,如煙霧病、偏頭痛、偏癱型癲癇、脫髓鞘病等。關於AHC的發病機制曾提出多種假說:腦血管痙攣、偏癱性偏頭痛、線粒體病、腦血管特異疾病、癲癇、神經遞質異常等。AHC多為散發性,也有的表現為家族性,還有一些顯性遺傳的病例和不典型病例。

1.血管痙攣假說認為,AHC是由於腦血管痙攣(cerebrovascular spasm)引起的一過性、可逆性腦缺血,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引起一過性偏癱等症狀。重複發生的、長時間的血流低灌注則引起永久性神經缺陷,如智力衰退、小腦萎縮、基底節病變、甚至永久性偏癱。神經影像學(MRI)證明確有血流低灌注區域,但未見血管狹窄或梗塞等恒定病變,符合於顱內血管痙攣。此外,用氟桂嗪以緩解血管痙攣而使多數AHC病人的症狀好轉,也是證明但血管痙攣的機制尚未明確,有認為與偏頭痛有關。

2.偏頭痛假說認為,AHC與偏癱型偏頭痛有相似之處(VerretSteele1971)。此後許多作者也同意AHC的發病機理與偏頭痛相同。二者的影像學(SPECT)也相似:發作間期為正常;偏癱發作時,對側半球可見血流低灌注。AHC病人在偏癱發作之前可有頭痛,或有與偏頭痛相似的先兆。還有一種顯性遺傳的偏頭痛,其先兆本身就是偏癱,且有與 AHC相似的神經缺陷,如小腦症狀等。Hiroshi(1985)和遲兆富等(1998)都報導AHC伴偏頭痛的病例。Mikati(2000)44AHC中,ll(25%)有偏頭痛家族史。不支持偏頭痛假說的理由是:AHC多有進行性發育障礙和神經缺陷,而偏頭痛則少見。

3.癲癇假說認為,AHC與癲癇的機制相同,是一種不典型的癲癇持續狀態(kanazawa,1991Shirasaka等,1990),偏癱本身就是癲癇發作,稱為抑制性癲癇發作。腦電圖和影像學也證明,偏癱是癲癇發作本身,而不是發作後的Todd麻痹。臨床上,AHC也常伴強直陣攣等癲癇發作。也有人提出,AHC、偏頭痛、癲癇三者的症狀有重疊。不支持AHC是癲癇的理由是:多數AHC病人未見癲癇樣放電,無癲癇家族史,抗癲癇藥物對AHC無效。

4.線粒體缺陷假說認為,AHC病人血中乳酸增高,乳酸/丙酮酸比值增高(Arnold等,1993Kemp等,1995)。磁共振光譜分析可見骨骼肌線粒體功能異常,顯示無機磷增加,酶活性異常。PET可見葡萄糖代謝異常,故認為腦血流灌注異常是由於線粒體能量代謝異常引起。不支持線粒體假說的理由是:AHC未見線粒體結構異常,臨床未見MELAS綜合征那樣的病變或基底節鈣化,也不能確定有乳酸、丙酮酸、血氣的改變,肌肉未見破碎紅纖維。

5.神經遞質假說認為,AHC發作時腦脊液和尿中5-羥吲哚乙酸增高,即有5-羥色胺能的功能改變(Le Doux等,1995Saito等,1998)。有些AHC病人用zonisamide使單胺遞質的作用加強,則使症狀好轉。但此遞質假說尚待進一步證明。

6.遺傳與AHC的關係也受到重視。Nikati(1992)報導一種常染色體顯性AHC,一家系有5例,男患者有染色體平衡易位,即46XYt(39)(p26q34)Joutel(1993)報導量性遺傳性偏癱型偏頭痛伴陣發性共濟失調,基因位於染色體19。另有一種顯性遺傳性一過性癱瘓,稱為"大腦動脈病伴皮質下梗塞性腦白質病",基因也位於染色體19的同一部位。這兩種病可能是等位基因病,都有一過性偏癱,其機制可能與電壓依賴性鈣通道的基因突變有關。Andermann(1994)報導一種不典型AHC,稱為"良性家族性夜間型交替性偏癱",生後45個月開始屢發夜間交替性偏癱,氟桂嗪有效。發育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父母雙方均有偏頭痛史,故認為該病是與偏頭痛有關的一種遺傳病。

臨床表現

本病的起病年齡在054個月間,平均7.913個月。診斷年齡平均3.43.6歲。男女發病相等。

診斷標準

根據Aicardi(1987)提出的意見簡化如下:

兩側交替性偏癱,反復發作;

可伴其他運動異常的發作,發生於偏癱同時或在間期,如肌張力不全、舞蹈手足徐動、共濟失調、眼震等;

進行性腦病,包括發育遲緩,認知障礙;

植物神經紊亂,見於偏癱期,或獨立出現;

可伴痙攣性雙癱、四肢癱,或肌張力低下;

年齡標準,Aicardi提出起病在18個月以下。現認為可在幼兒期起病,54個月以前。

前驅症狀或誘發因素見於約80%的病例。主要是情緒緊張、興奮、疲乏、睡眠不足、外傷、氣候改變、突然聲光刺激等。

自然病程多為慢性進行性加重,有的到20歲以後自動緩解(Nezu等,1997)。顯性遺傳性AHC可能病情較輕,40歲以後偏癱發作可能停止(Mikati等,1992)

根據Mikati(2000)44AHC的臨床觀察,各種臨床症狀的頻率如下:偏癱發作100%,眼運動異常(眼震、斜視等)100%,肌張力不全95%,發育遲緩、智力低下(輕度為主)91%,植物神經症狀(蒼白、肢端發涼、潮紅、瞳孔大、多汗等)78%,共濟失調68%,構音障礙65%,舞蹈手足徐動50%,癲癇發作19%Sakuragawa(1992)分析了23AHC,除偏癱外,發育遲緩、智力落後87%,共濟失調22%,舞蹈手足徐動48%,癲癇發作59%,肌張力低下57%

上述各種症狀並非同時出現。一般認為,陣發性眼球運動異常和陣發性肌張力不全可能為首發症狀,數月後才出現偏癱發作。交替性偏癱發作的頻率各例差別很大,每月220次不等;發作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或數日;左右交替,也可能兩側重疊。以偏癱為主的病程大約持續15年,此期間病情進行性加重或波動,並出現精神運動發育倒退及固定的神經功能缺陷(痙攣性偏癱、四肢癱、肌張力低下性癱瘓等),有的出現舞蹈手足徐動肌張力不全、小腦性共濟失調等。伴癲癇發作時,發作形式多為陣攣性,頻發或偶發,偶見癲癇持續狀態。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年齡、臨床表現、病程進展和家族史,AHC的診斷不難。但各例的臨床特點差別很大,輕重不等,常有不典型病例,特別是早期以錐體外系或小腦症狀為主時,易有誤診。與煙霧病的鑒別可根據臨床、神經影像檢查和腦血管造影。與癲癇鑒別可根據腦電圖檢查和抗癲癇藥物的效果。與偏癱型偏頭痛鑒別可根據家族史、進行性發育和認知障礙。與線粒體病的鑒別可根據血和腦脊液的乳酸水平、肌活檢及影像學。早期的錐外系征應與特發性肌張力不全鑒別。AHC常見小腦症狀、可見陣發性或持續性共濟失調,病理可見小腦蚓部萎縮,故應與各型小腦疾病鑒別。

NC288TT10

decerebrate rigidity

【譯】除腦強硬,(腦幹切斷之動物或人之腦幹上部有病灶時,下肢發生強直)

【補充】

去大腦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在中腦上丘與下丘之間及紅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將麻醉動物腦幹切斷,稱為去大腦動物。手術後動物立即出現全身肌緊張加強、四肢強直、脊柱反張後挺現象,稱為去大腦僵直(強直)。如附圖所示。去大腦僵直主要是一種反射性的伸肌緊張性亢進,是一種過強的牽張反射。引起過強的牽張反射,主要是由於中腦水平切斷腦幹以後,來自紅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響被阻斷,網狀抑制系統的活動降低,易化系統的作用因失去對抗而佔優勢,導致伸肌反射的亢進。腦幹前庭神經核對伸肌反射具有易化影響,損毀這一對神經核則僵直現象立即減弱。如同時破壞中腦網狀結構,取消了易化影響,則僵直完全消失。

NC300L08

Discuss the branchial and somatic bases of muscles.

【譯】討論鰓弓肌和骨骼肌的基礎。

【內容】NC326NC327F15-19NC328T15-16NC33815-26

NC330B15-06

【譯】顏面神經支配

【補充】

顏面神經,主要控制的是「運動神經束(神經傳導電流由腦幹流向皮膚肌肉)」,所以神經若是有不正常的放電,就會導致其所支配的肌肉發生痙攣。 「大腦命令」藉由「顏面神經」傳送到「顏面」各種表情顯現在臉上。 三叉神經,主要為「知覺神經束(神經傳導電流由皮膚肌肉流向腦幹)」,所以若神經有不正常的放電,神經所支配的區域會感覺疼痛難忍。 「臉部感受」藉由「三叉神經」傳送到「大腦」各種感受在大腦體會到。

NC352TT16

Paralysis

【譯】麻痺;癱瘓

NC377TT01

acetylcholine

【譯】乙醯膽素

【補充】

存在體內各種組織,內為副交感神經作用類同物質。具有諸如自一神經纖維經過突觸傳送衝動至另一神經纖維等數種生理功能的化學物質。

NC378L11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hemorrhagic stroke.

【譯】說明解釋出血性中風的機制。

【內容】NC387T17-16NC389

NC398TT16

metabolism

【譯】新陳代謝

【補充】

新陳代謝是指新物生成並替代舊物的過程,例如在文學中比喻新事物生長發展,代替舊事物。如魯迅《隨感錄》:「但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 在生活上,如健康食品與美容公司廣告中,也常使用「新陳代謝」來表示身體物質的新舊替換。而生物化學上的代謝也稱新陳代謝,是指許多不同系列的化學反應途徑。

10個提升新陳代謝的方法: 你也許從沒想過新陳代謝的快慢有何差別,但若是你有過類似這樣的煩惱:拼命節食還是瘦不下來、換了新的保養品皮膚狀況依舊沒有改善、體力越來越差動不動就覺得倦怠,那你就該好好想想怎樣提升新陳代謝的速度了。下面是十種提升新陳代謝速度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有氧運動是提升代謝最快速的快捷方式。 2.加入重量訓練,增加肌肉組織。 3.多喝礦泉水。 4.停止無效的節食,多攝取蛋白質。 5.深呼吸。 6.獻血好處多,利人又利己。 7.想喝有味道的飲料,就選能促進代謝的綠茶、杜仲茶。 8.利用正確的按摩手法也能促進代謝。 9.洗洗桑拿、泡泡熱水澡就能變美麗。 10.補充維生素B群,不要做夜貓子。

NC418P03

【譯】一名47歲的男士出現一些嚴重的發音不良、發音困難(由神經肌肉障礙所致)的情形。 言語發音困難,有著緩慢的呼吸,過度的音節重音、音量、音調和聲音之間間隔的延長。 吞嚥困難。 平衡困難(傾向偏向左邊) 左邊的瞳孔比右邊來的小及下垂。 左邊顏面麻木。 左顎的無力。 右半身麻木。 左手指和軀幹協調不能。 沒有語言且認知失調。 腦幹的MRI顯示左側延髓的梗塞。

NC434F20-12

Figure 20-12 SPECT image of a stoke patient showing decreased blood flow in the right hemisphere.

【譯】一名中風病人由SPECT顯像圖看出右半腦血流漸減的情況。
【補充】

SPECT顯像是具有較高特異性的功能性顯像方法

CT、MRI、B超及SPECT(單光子發射型電腦斷層儀,簡稱ECT)是影像醫學的四大組成部分,前三者為解剖或結構圖像,ECT為功能性圖像,雖然所顯示細微的解剖結構不如CT、MR和超聲。但除顯示臟器或病變的位置、形態、大小外,ECT最主要優勢是能較高特異性地顯示臟器或病變的血流、功能和代謝的改變,有利於疾病的早期診斷及特異性診斷:例如骨顯像能同時顯示全身各個骨骼的形態及各個局部骨骼的血供和代謝情況,可早於X線半年以上診斷腫瘤骨轉移;無創性的心臟灌注顯像是目前診斷心肌缺血準確性最高檢查方法(與冠脈造影對比,對冠心病診斷的靈敏度及特異性在90%左右);甲狀腺形態和功能的診斷及對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質的鑒別具有相當的優勢;腎臟動態顯像對腎功能診斷的靈敏度明顯高於X線腎盂靜脈造影,對瞭解腎功能和尿路梗阻具有獨特價值;肝臟膠體、血流及血池顯像診斷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特異性達100%;淋巴顯像對乳糜外溢的定位診斷具有其他影像學無法比擬的優點。 目前應用較廣泛、較成熟的ECT顯像的主要臨床應用 1、骨骼顯像 骨骼顯像是早期診斷惡性腫瘤骨轉移的首選方法。可進行疾病分期、骨痛評價、預後判斷、療效觀察和探測病理骨折的危險部位。 原發性骨腫瘤的輔助診斷和療效觀察。能較真實地顯示病變的實際範圍(較X線片所見為大)及是否發生骨轉移;還可用於療效評價和判斷預後。 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診斷。尤適於疑為急性骨髓炎而X線檢查正常者。 骨折的診斷。對隱匿性骨折、應力性骨折或細小骨折較為敏感。 股骨頭無菌性(缺血性)壞死的早期診斷。 局部骨痛,需排除骨腫瘤。 2、心臟灌注斷層顯像 心肌缺血的診斷。可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範圍,對冠心病危險性進行分級;評價冠脈狹窄引起的心肌血流灌注量改變及側枝迴圈的功能,評價心肌細胞活力;對心肌梗塞的預後評價和療效觀察;觀察心臟搭橋術及介入性治療後心肌缺血改善情況。 心肌梗死的診斷,心梗伴缺血的診斷,判斷心肌細胞存活情況。 心肌病、室壁瘤的鑒別診斷。 3、甲狀腺顯像 異位甲狀腺的診斷和定位。具有獨特價值。 甲狀腺結節功能的判斷和良惡性鑒別,具有較高診斷價值。 高分化甲狀腺癌轉移灶的定位和診斷。 甲狀腺大小和重量的估計。 4、局部腦血流斷層顯像 缺血性腦血管意外的診斷。具有較高診斷價值。 癲癇致癇灶的定位診斷。癲癇發作間期的陽性率高達60%(而XCT和MRI的陽性率約25%)。 判斷腦腫瘤的血運,鑒別術後或放療後復發和瘢痕。 癡呆分型。尤其對早老性癡呆(Alzheimer病)的診斷有較高價值。 5、腎動態顯像及腎圖檢查 瞭解腎動脈病變及雙腎血供情況;對腎功能及分腎功能的判斷;瞭解上尿路通暢情況及對尿路梗阻的診斷;監測移植腎血流灌注和功能情況;以及瞭解糖尿病對腎功能的影響。其他顯像的主要臨床應用 甲狀旁腺顯像:對甲狀旁腺腺瘤的診斷和定位。 腎上腺髓質顯像:對嗜鉻細胞瘤及其轉移灶的診斷及定位,及惡性嗜鉻細胞瘤131I-MIBG治療後隨訪。 肺灌注顯像與肺通氣顯像:對肺動脈血栓栓塞症的診斷與療效判斷。 肝臟膠體顯像、肝血流與肝血池顯像:對肝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 肝膽動態顯像:用於鑒別梗阻性黃疸和肝細胞性黃疸;鑒別先天性膽道閉鎖和嬰肝綜合征及療效觀察。 腸道出血顯像:最適用於探測胃以下、乙狀結腸以上的活動性下消化道出血。 異位胃粘膜顯像:對美克爾憩室的診斷及定位,對腸梗阻或腸套疊(懷疑與美克爾憩室或小腸重複畸形有關)的鑒別診斷。 總之,核醫學作為一種新的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手段,必將為現代醫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必將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在核醫學科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早日擺脫病痛的折磨,為人類造福。

No comments: